「起樓的欲望」(The Will to Build) 文章日期:2008年11月26日 【明報專訊】最近在大會堂看了一場「進劇場」(Theatre du Pif)演出的《樓城》(The will to Build),大開眼界,也大為感動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英雙語的演出,也是第一次看到紀錄訪問片式的舞台劇。導演陳麗珠事前作了二十八套訪問錄音和錄影,然後選其精華,與來自蘇格蘭專導「引錄劇場」(Verbatim Theatre)的專家Liam Hurley合作,將之戲劇化,改編成一齣十九段的舞台劇。顧名思義,「verbatim」就是逐字逐句照着受訪問者的原話演出來,所以有一種逼真的現實感,這個現實就是目前香港爭論不休的蓋屋、都市重建和文物保護的切身問題,也就是同一個問題,使我近月來對建築和都市計劃產生濃厚的興趣,並在《亞洲週刊》寫了一系列文章。 令我吃驚的是﹕這齣戲說出了所有我的心裏話,直接打動我的心弦,它的效果,即使我寫一百篇文章也趕不上。我認為此劇應該搬到香港各中學、大學、公共居屋和廣場去演出,可以節縮成各種版本和媒體——特別是電視片,在電台播給香港人看,當然更不能漏掉政府官員、地產商和各個「都市重建」的委員會諸公。如果這個美夢可以實現的話,我的文章也不必寫了!我最近的一本英文書City between Worlds:My Hong Kong的開頭和結尾,論點主旨也幾乎與此劇雷同,然而接受此劇訪問的香港名人——包括陸恭蕙、杜葉錫恩、陶傑、嚴迅奇、鍾逸傑爵士等——說得比我寫得更精彩、更道地、也更動人。
昨晚太累,一整年滴酒不沾至昨晚的一點點啤酒已經足夠整晚好夢。我想花時間把Tanya整晚唱的歌都記錄下來,因此只能留待今晚才做。其實沒有後悔年初錯過Tanya,那時候,如果我去了那場演唱會,也不一定有類似今天的心情,不會有這種深切共鳴。聽歌也講處境心情,像現在,就只能是Tanya,綺貞,五月天,Lisa Ono ,Adele與海角七號。梁靜茹,周杰倫,陳奕迅,王若琳能避則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