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敗者的飛翔,1:32的那段音樂過渡,我想到坐火車去湘南海岸的路程,從車廂中看出去,是一條很直的海岸線,音樂流走,火車疾行,風景不變。
* * *
我真是夠膽死約了被訪者就跑去跟人家聊了數小時,沒預設主題,只有一個大大大大範圍。談話間還喃喃自言了數句不知夠不夠料。談話過程愉快,回程時失落。
* * *
如此公器私用,不對,是善用,是不想再吃這行飯豁出去了的表現,幹嗎就得為打份工才能生存。(打這話時另一端正被綁住,飛不去。)
生存之上能否再偷得點甚麼對得住自己的東西。
困擾好幾天。
就因為幾個關鍵字,我就傳了個mail相約訪談。
甚至連那本書都還沒讀過。
就因為那本在那幾本當中最為搶眼,而直覺告訴我,這本書,很特別的。
於是約好了。
讀書。
那感覺像讀《小團圓》,像讀《巫言》,近年就這兩本書很「難」讀。關於這書的評論,很多人都寫過精警了的。怎麼將一本去年的書展出版的書,來跟今年的書展掛釣。只那一點,怎發大?
於是我好想好想在見到他的時候說:不如我們隨便聊聊吧,關於寫作關於閱讀就好,就不必當是個訪問好了。
這樣或許更容易找得到談話重點。
反正,我就是完全,預設不了問題。
因為像去見朋友或同類一般,覺得,不需要防備性地先設問,只需要對談。
這困擾了好幾天。
甚至連那本書都還沒讀過。
就因為那本在那幾本當中最為搶眼,而直覺告訴我,這本書,很特別的。
於是約好了。
讀書。
那感覺像讀《小團圓》,像讀《巫言》,近年就這兩本書很「難」讀。關於這書的評論,很多人都寫過精警了的。怎麼將一本去年的書展出版的書,來跟今年的書展掛釣。只那一點,怎發大?
於是我好想好想在見到他的時候說:不如我們隨便聊聊吧,關於寫作關於閱讀就好,就不必當是個訪問好了。
這樣或許更容易找得到談話重點。
反正,我就是完全,預設不了問題。
因為像去見朋友或同類一般,覺得,不需要防備性地先設問,只需要對談。
這困擾了好幾天。
假公濟私。
乘著工作上的需要,滿足自己的欲求,然後順便測試承受力。
如蝸牛,伸出觸角假以探索,觸電,收不回,電死左。
* * *
當朋友已投身社會我仍是學生的時候,他們常抱怨工作不如讀書,可隨時曠課兼沒有壓力。我在心底總不屑:在校時就不會這麼想,到我工作時,決不懷念讀書。口中也只能安靜地念著:人生必然走到哪個階段,就安於現狀,這樣或者會舒坦一些。
現時今刻,我懷念讀書時光的原因是,遇到論文解不開的結,我大可以搜遍整個圖書館的資料,再不然去敲老師的門。而最終那篇論文讀者,也只是老師一個人,好壞除了只知,也只有老師知。(成績表上的ABC永遠不能全面表達一篇論文的質素。)
* * *
我只想說,自做孽,不可活。
如蝸牛,伸出觸角假以探索,觸電,收不回,電死左。
* * *
當朋友已投身社會我仍是學生的時候,他們常抱怨工作不如讀書,可隨時曠課兼沒有壓力。我在心底總不屑:在校時就不會這麼想,到我工作時,決不懷念讀書。口中也只能安靜地念著:人生必然走到哪個階段,就安於現狀,這樣或者會舒坦一些。
現時今刻,我懷念讀書時光的原因是,遇到論文解不開的結,我大可以搜遍整個圖書館的資料,再不然去敲老師的門。而最終那篇論文讀者,也只是老師一個人,好壞除了只知,也只有老師知。(成績表上的ABC永遠不能全面表達一篇論文的質素。)
* * *
我只想說,自做孽,不可活。
抵擋不了的誘惑。
看《流行東京》真是一種折磨。折磨在看到吃不到。
一直想著中環那碗魚生飯,為甚麼呢?當時也並不覺得特別好吃的,怎麼看完旅行節目就一直想起。
還沒再光顧魚生飯時,峰是唯一慰籍。
一走近位置時,我說,怎麼又是坐這裡。SEAN一進吧台看到我(連SUSHI師父都熟悉了),先是,咦?然後:怎麼又是坐這裡?我像是無奈地笑,對啊。
這種概率該怎樣算,這種「剛巧」該怎樣解釋。
我也數不清是第幾次吃峰時坐在那個位置了,我只能說,這兩年來,印像中我只有四次是坐到其他地方的。
或者SEAN師父在那裡看著我來來去去,也大概了解到我有甚麼朋友了。
一直想著中環那碗魚生飯,為甚麼呢?當時也並不覺得特別好吃的,怎麼看完旅行節目就一直想起。
還沒再光顧魚生飯時,峰是唯一慰籍。
一走近位置時,我說,怎麼又是坐這裡。SEAN一進吧台看到我(連SUSHI師父都熟悉了),先是,咦?然後:怎麼又是坐這裡?我像是無奈地笑,對啊。
這種概率該怎樣算,這種「剛巧」該怎樣解釋。
我也數不清是第幾次吃峰時坐在那個位置了,我只能說,這兩年來,印像中我只有四次是坐到其他地方的。
或者SEAN師父在那裡看著我來來去去,也大概了解到我有甚麼朋友了。
反觀之。
會考那年,一位好朋友就差那麼一點點,就因為那麼一點點。
我們幾個就陪著他搭的士一間間學校地詢問交表。
就在上山回學校的那段路上,的士司機問,找學校嗎?你朋友真好啊,陪你到處跑。
朋友說,對啊,她們真的很有義氣。
的士司機說,你點對人,人點對你。
我們幾個就陪著他搭的士一間間學校地詢問交表。
就在上山回學校的那段路上,的士司機問,找學校嗎?你朋友真好啊,陪你到處跑。
朋友說,對啊,她們真的很有義氣。
的士司機說,你點對人,人點對你。
【妹手作】又有新搞作。
【妹手作】鏡頭套。
千呼萬喚始出來。
鏡頭袋啊!
度身訂做。我計數已經很差,妹妹更差一籌,要涉及圓周而且多於五張布的數據,她罷工。我只好自己身,自己畫布裁布,妹妹車縫。
第一次車圓底,加上圈口窄在衣車中難以行動,妹妹說很難啊!車得不夠圓。
但不圓的圓底不是重點。
重點是看不到的。圓底有硬身的網布(有個專有名詞但我不懂),加強底部硬度。同樣縫了內裏和夾棉,保護鏡頭。即是說,整個袋,是由三個圓桶組成。當然,棉層只需要在內外層縫合時加入去便可以了,不用製成圓桶形。
重點的重點,是那個布耳仔和兩個扣。妹妹還縫布耳仔的地方很仔細(事實上那個車法是我的建議的)以加強布耳仔的力度,我最喜歡的兩個鐵扣各有用途。裏面還有個暗格,放記憶卡及電池。
實在太正啦,美中不足是太過「合身」,鏡頭放進去剛剛好,單手拿出來有點困難。
兩周年快樂。
兩年前的今天,假實習之名,實則放蕩遊離。
把自己流放京城兩個月,為的是借一個陌生的地方來整理自己。
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相遇的你們,或者大家也都是各懷鬼胎的吧。就看你們的工作表現,(不是大家偷懶,只是很多時候這班港澳台胞成了北京同胞們的寵兒。)每天每天都想着怎樣反轉京城。
那時候的吃喝玩樂與糜爛啊,我只敢放在回憶裏了,連相片都不敢洗出來重溫,怕破壞了甚麼。(實則是數量驚人我太懶。)
琍琍傳短信說兩周年快樂。我才想起,怎麼才兩周年?
有些人彼此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,認識沒幾年,卻像是從小一起玩着長大的。是因為大家共同經歷過的一些事,增加了厚度。
把自己流放京城兩個月,為的是借一個陌生的地方來整理自己。
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相遇的你們,或者大家也都是各懷鬼胎的吧。就看你們的工作表現,(不是大家偷懶,只是很多時候這班港澳台胞成了北京同胞們的寵兒。)每天每天都想着怎樣反轉京城。
那時候的吃喝玩樂與糜爛啊,我只敢放在回憶裏了,連相片都不敢洗出來重溫,怕破壞了甚麼。(實則是數量驚人我太懶。)
琍琍傳短信說兩周年快樂。我才想起,怎麼才兩周年?
有些人彼此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,認識沒幾年,卻像是從小一起玩着長大的。是因為大家共同經歷過的一些事,增加了厚度。
【妹手作】索繩袋。
小時候看兒童畫報,有一些格子,里面規則地畫了一排排圖點,有些圖點旁邊寫了數字,用鉛筆順序劃線連起來,就出現一個圖案。
每次畫不到一半,就能猜出是甚麼圖案。
是不是那時候留下來的習慣,每到規則的圓點,不管是疏是密,是甚麼顏色,就覺得很漂亮。很簡潔的排列,看似規律,但有很多形狀。
我喜歡隨手一個大手袋提着就走,通常都簡簡單單只有一個大間格,甚麼東西都往裏塞。最尷尬是搭地鐵出閘找八達通,簡直想反轉手袋。後來在家裏隨便找了兩個索繩袋,把銀包和雜物分類裝好,拿甚麼東西都方便,也不會一袋子亂亂的。
妹妹說,不如我整個畀你啦,靚好多㗎。
嘿嘿,執到啦!度身訂做。
遺傳我家好手藝,妹妹手工精細。索繩袋有裏外兩層,好有質感,(有些女生會迷戀袋子有可愛內喱,啱晒啦。)喱士邊腳和縫label的線都封在裏面,很整齊,那條帶子是我最喜歡的圖案,大小剛好放進一個HOLGA相機,或者一個銀包一個散銀包和一個名片套。
不如大量製作,開條財路!
【妹手作】我最愛的頭飾。
【妹手作】電話套。
這才是妹手作的第一件作品。
媽媽一直在找一個合身的電話套,不是樣子太難看就是大小不合身。妹妹還是說,不如我整個畀你啦。(後來我覺得她說這句話時很豪,比她真係落手去做時豪很多倍)
包得精緻,因為是母親節禮物,通當親手做的是無價,妹妹是這樣說的。紅色間條與奶白麻布拼接,接口用喱士花邊,妹妹鍾情這種麻質花邊,與那種純白薄薄的很不一樣,不會太女人。
第一件作品,妹妹還不懂得把花邊先縫在拼布,所以用了紅線在一針針鈎上去,成了一條紅色虛線,反而好看。仔細看的話花邊上有一針針的鎖邊,整齊到不認真看就找不到。
本來是想用索繩,可是因為太厚索起來不好看,於是縫了啪鈕。太厚的原因是,此袋還有夾綿啊!在內裏與外層間妹妹還鋪上一層墊綿,保護電話咁話哦。
右角上的氫氣球是熨畫的後果,下面麻面的索繩袋上也有兩個類似的。一張熨畫幾十蚊,十多個圖案,剪一塊下來,鋪在布上,壓上熨斗等數分鐘,就好了,原理像印水紙。熨畫的質地還是絨的,好有質感。
媽媽用了一段日子說,白色容易污遭。看到下面那四個索繩袋出世後,也想要一個紅底白點的。果然係阿媽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

If you remember me, then I don't care if everyone else forgets.
--Haruki Murakami